“深圳不是‘科技之都’吗?怎么暴雨一来,秒变‘水城威尼斯’?”上周五下班,我举着伞冲进福田CBD的暴雨里,原本10分钟的路程,硬是蹚水走了40分钟——高跟鞋泡成“船”,手机屏进水失灵,而朋友圈的“看海视频”早已刷爆。这座平时光鲜亮丽的城市,在暴雨面前,原来也这么“狼狈”。
1. 街头实拍:“水漫膝盖”成常态
下午5点,福田中心区积水最深达50厘米,共享单车泡在水中只剩车把,外卖小哥的电动车在水中“划船”,白领们提着鞋赤脚蹚水,裙摆湿透贴在腿上。更魔幻的是,某商场门口摆着“小心地滑”的牌子,底下却积着20厘米深的水——雨大到连警示牌都成了“摆设”。
2. 排水短板:“二十年前的管子”扛不住“现在的雨”
深圳部分老城区排水管网还是上世纪90年代的标准,设计时只考虑“五年一遇”的暴雨(约80毫米/小时),可这次3小时降雨量超180毫米,相当于把“小雨”调成了“暴雨模式”。更扎心的是,工地泥浆、餐饮油污堵住排水口,积水只能越积越深——暴雨是“考题”,排水系统是“考生”,可有些“考生”连试卷都没看完。
3. 人性温度:“陌生人递来的伞”比雨更暖
暴雨中也有暖心瞬间:科技园路口,几个程序员模样的男生自发组成“人链”,扶着老人孩子蹚水;便利店门口,老板把塑料袋套在顾客鞋上;甚至有外卖小哥停下电动车,帮推车的车主一起喊“1、2、3”……雨再大,也大不过人心里的光。
晚上8点,雨终于小了,我站在公司楼下,看着保洁阿姨用扫帚把积水往排水口赶。深圳的暴雨,撕开了城市光鲜的外衣,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它的“里子”——有短板,有狼狈,但更有温暖和韧性。下次再遇到暴雨,或许该少点抱怨,多点理解:毕竟,这座城市的“抗雨力”,正在一场场暴雨中慢慢升级。
我要配资网股票平台,配资官网开户,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