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证事件折射出的权力傲慢
2023年7月,一段"交警查酒驾遭亮证放行"的视频引爆网络。视频中,一名自称是"市局"工作人员的徐某在被查时掏出证件,执勤交警随即放行。这一事件迅速发酵,成为特权现象的典型案例。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1年某地"领导家属大闹机场安检",2022年"公职人员医院插队殴打护士"等案例,都暴露出部分公职人员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异化为个人特权的危险倾向。这些事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认为职位越高,越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
特权思想的历史文化根源
特权现象的滋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土壤。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等级制度遗留了"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残余。即使在现代法治社会,这种思想仍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认为"规矩是管老百姓的",有的把"找人""托关系"视为能力体现。体制内的"圈子文化"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倾向。某些部门形成了隐形的特权生态,互相行方便、打招呼成为潜规则。某地纪委监委的调查显示,超过60%的职务违法案件涉及"人情往来""照顾自己人"等特权行为。
权力监督的短板与困境
现行监督体系存在三大盲区:一是"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往往流于形式;二是群众监督渠道不畅,举报常石沉大海;三是技术监督滞后,难以全覆盖权力运行各环节。某省巡视组发现,超过40%的单位存在"一把手"权力清单不明、决策程序不规范问题。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监督者本身也被特权文化侵蚀。2022年某市纪委监委自查中,就发现3起纪检干部利用职务影响干预司法案件的情况。
破局之道:制度与文化双轮驱动
根治特权顽疾需要系统施策。首先要织密制度笼子,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建立"说情打招呼"记录追责机制。某省试点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后,违规干预现象下降72%。其次要升级监督技术。浙江等地运用大数据分析公职人员异常行为,通过消费记录、房产信息等35个维度建立预警模型,已发现线索2000余条。最重要的是培育新型政治文化。深圳某机关开展"假如我是办事群众"角色体验活动后,90%的参与者表示对特权行为有了新认识。这种"共情教育"比简单说教更有效。特权思想如同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其根治既需要刮骨疗毒的勇气,更呼唤持之以恒的制度建设与文化重塑。只有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条文变为每个公职人员的内心戒尺,亮证事件才能真正成为历史。
我要配资网股票平台,配资官网开户,全国前10大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